黄氏大宗祠天井及中堂。
迳口村麒麟舞代有传人。
维则堂。
黄氏大宗祠。
跟随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团队到达光明区迳口村口时,正是中午时分。一座庙堂式的红瓦灰墙的广府宗祠映入眼帘。祠堂前的广场非常宽敞,正门上的牌匾“黄氏大宗祠”,尽显庄严肃穆、巍峨古朴的气息。黄氏大宗祠是深圳最古老的宗祠之一,始建于8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,矗立在时光之中,宠辱不惊。
●经近千年风雨剥蚀,风骨依旧
黄氏大宗祠和我以往见过的广府祠堂大致相似。清水砖墙,石墙基与石墙角,开凹斗式门,硬山顶,两面坡。灰色小瓦紧紧地相互靠拢,延伸着舒缓的坡度,瓦棱上雕塑双龙戏珠,似在款款游动,飞檐翘角营造出壮观的气势,流转着飞动轻快的韵味。阳光灿烂,热烈的光倾泻而下,使得明清风韵的红墙,屋脊檐角的雕塑彩绘光彩照人。红砂岩立柱,穿斗与抬梁相交错,梁架上柁墩龙踞虎盘,石柱瓦当滴水,无一不透着精致。
祠堂瓦当和滴水往往是重要装饰的地方,比如在一片小小的瓦当和滴水的瓦头上竟勾勒出一个个理想的世界。古人用文字表达期盼、祝福和向往,用花卉表示气氛、温情,以及个人的意趣和爱好。所以,每一片瓦当和滴水都是房子主人的内心独白。瓦当虽经近千年风雨和泥土的剥蚀,于今仍有朴实的大美。
门口石凳方正硬实,只是岁月的风尘让它附着了点点暗沉。长方形的结构,呈阶梯状递增,从前门依次延伸。迈过石门槛依次是大门、前栋、天井、中栋、天井、后栋,内分大堂、祭室场所和开会、休息的场所。前栋和中栋为主要的祭祀场所,后栋则为先祖灵牌所在之地。整座建筑占地800多平方米,由大量的明代红山岩建造而成。一行人步入前栋,但见中栋大门上有一块牌匾,上书“维则堂”三个字,笔力遒劲。
维则堂中有四根大石立柱端然而立,靠后的两根圆柱为明代时建造的,红山岩材料,石柱偏红,高约8米,直径0.7米。另外两根长方体石柱,花岗岩石料,为清代立成,柱子上刻有雕花,依然明晰传神。虽然石柱表面略显斑驳,但厚实的柱心依旧坚挺。宗祠的外墙,相当大一部分是明代的青砖。抚摸这种青砖,透着很重的质感。明朝后期,青砖工艺愈见高超,清水砖质地坚硬,经久耐用。许多古祠堂风骨依旧,让人不能不感叹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的建筑工艺。
●舞麒麟,以求祥瑞
正打量间,忽然一阵锣鼓喧响,一只彩色麒麟轻捷地从后堂闪出,接着,我看见了一系列麒麟舞精彩表演。翻腾跳跃,玲珑神武;卖萌逗哏,其态可掬。传说中麒麟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惊、疑、醉、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。维则堂里,麒麟旗帜竖满了一面墙,麒麟队员齐刷刷地站了一排,从十几岁的少年到青壮年,一身麒麟装束,精神抖擞。原来这是迳口村特意为我们准备的表演。
麒麟舞是中国最早的拟兽类舞蹈,是现今稀有的、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华民族图腾舞种,具有珍贵的民间舞蹈史研究价值。它和龙舞一样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、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,在民族学、民俗学、宗教学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义。
麒麟舞主要活动于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,是广东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样式之一,原与古代民众反抗强暴、异族入侵有关,后衍变成盛会节日、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。麒麟舞舞队的组成基本上由乡、社为主体,特别是同姓的乡村。在大锣、大鼓、大唢呐的伴奏下,一人舞动麒麟头、一人牵动麒麟尾,开始舞动麒麟。先朝天拜三下,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四个角落觅食,此时唢呐吹奏起狮诗《吃四门》,然后在场地中间弄舞,表演出打滚、舐脚、洗须、咬骚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。麒麟舞有武打表演,这是麒麟舞的传统精华,先后表演打拳、弄棍、搬刀、舞尖串、尖串对铁尺、辗藤牌。一人拿虎叉,一人左手执藤牌护身、右手持刀,以叉戳盾,以盾抵叉,并拿刀就地翻滚,作砍马足状,最后集体搬棍对打,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,表演的高潮也来了。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,但起码要有五项,叫“搬五彩”。每次表演,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结束。
据迳口村老人说,当地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。早在清朝乾隆年间,就已经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。因为当时战争频繁,兵荒马乱,盗贼四起,为了防止流寇和盗贼打家劫舍,祸害村民,每个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。武术馆内有武术队、麒麟队,各村的青壮年人都学会舞麒麟和打龙形拳,既可强身健体,又能护村守寨,保佑一方父老乡亲平安。村里上到耄耋老者,下至黄毛小儿,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。村民婚嫁、岁时节会,都要舞一番麒麟,以求祥瑞。
●大宗祠,黄氏家族的传承
据黄氏族谱记载,黄氏族人是元代后期从福建省迁入光明迳口村,他们在当地开荒种田,开枝散叶,至今仅迳口村就有138户黄姓人家。黄姓后人不仅种田植树,还学文习武、经商从政。黄氏祖上人才辈出,历朝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。清朝光绪年间,黄氏家族曾出过两名文官和一名武官。据记载,光绪22年间,黄镜光和黄鹏骞奉旨赏戴蓝翎;光绪2年间,黄保全任皇帝的御前侍卫。黄氏大宗祠供奉了黄氏的祖上先人灵位,记载黄氏历代名人和贤士,让后人祭祀参拜,保佑黄氏家族平安。
至今祠堂里仍能看见三个牌匾,也叫功名匾。原本祠堂内共有八个牌匾,但清代时遗失了五个。保存下来的这三个均为当时的古木雕制。最近一次翻修祠堂时,这三块功名匾也得到了修补。其中两块功名匾上写着“旨赏戴蓝翎”,另一块写有“钦点御前侍卫府”字样,现在的它们木雕鎏金,红金相映。黄氏祖传下来的“御前侍卫府”竖匾,应该是黄氏族人黄保全被宣召进宫当上“御前侍卫”后,族人为光耀门庭,光宗耀祖,特在中栋的维则堂悬挂的。
黄氏族人用最好的材料建造宗祠,用最美的图画装点宗祠。历代黄氏族人所出的大官和富户都会捐款修葺宗祠。如今,黄氏后代有很多人移居海外,成为华侨。每当清明、冬至、春节等重大节日,黄氏的海内外族人都会前来祠堂祭拜。
战争年代,黄氏大宗祠曾是东江纵队麦敬堂团部驻点,部队在宗祠前修整练兵。迳口、圳美、楼村、黄江都有青年参加东纵部队,革命队伍不断壮大,后与国民党的部队在迳口平火垄和马石迳打了两场大仗。
东江纵队北撤前,麦敬堂一部曾与国民党徐东来部、王文光团在迳口进行过几次激烈战斗。迳口平火垄那一战从下午4点打到晚上8点。而在马石迳的那一战时间更长,从早上8点一直打到晚上9点,战斗十分激烈,麦敬堂一部成功地阻击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。一名游击队员在迳口牺牲后,黄氏村民将其掩埋,并设了一个小纪念碑,后来统一搬迁到了圳美社区石介头村设立纪念碑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