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史载:“洪武二十一年(1388)八月,户部郎中刘九皋言,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,盖欲地失利,民有恒业。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地荒芜,居民鲜少。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,生齿日繁,宜令分丁徙居宽乡之地开种田亩。如此,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。上谕户部侍郎杨靖曰,山东地广,民不必迁,山西民众,宜如其言。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(安阳市)、真定(石家庄市正定县)、临清(东昌府临清县)、归德(开封府归德州)、太康(开封府太康县)诸处闲广之地,令自便置屯耕种,免其赋役三年,仍户给钞二十锭,以备农具。“
”又“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。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、和、北平、山东、河南……”(《明史》卷77)“……山西贫民徙居大名、广平、东昌三府者,凡给田二千六百七十二顷。
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八月,后军都督朱荣上奏称:“山西贫民徙居大名、广平、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。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七)
同年十一月,“上以河南彰德、卫辉、归德、山东临清、东昌诸处,土宜桑枣,民少而遗地利,山西民众而地狭,故多贫。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,愿徙者验丁给田,其冒名多占者罪之,复令工部榜谕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八)。
“洪武二十五年(1392)十二月,后军都督府谏事李恪、徐礼还京。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彰德者听。至是还报。彰德、卫辉、广平、大名、东昌、开封、怀庆七府民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。”今聊城市的移民,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是自山西往东昌府移民。
洪武二十八年(1395)“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、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陈春、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荣往彰德、卫辉、大名、广平、顺德、真定、东昌、兖州等府,劝督迁民屯田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二三七)。
兖州也是一个山西移民区,即兖州西部地区。文献中所载明的的山西移民,其到达山东的只有东昌、兖州二府。
有识之士文:“据《明史·食货志》、《明太祖实录》、《续文献通考》等记载:从朱元璋洪武初年,至朱棣永乐15年,在近50年的时间里,先后官方自山西等地大规模的在册移民有18次;其中明洪武年间移民10次,永乐年间之后又移民8次。”
从上述年代来汇总洪武移民出处,自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八月,到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,共计7年时间,由山西向鲁西(东昌、兖州)及河北南部移民的州县仅仅为泽潞二州。
我祖为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---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期间,从山西泽州、潞州诸县被拨民之鲁西(东昌、兖州二府)及河北南部的山西移民。故,我祖出自山西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